t75107

在指责伊朗“被渗透成筛子”时,我们或许也意识到,致命的敌人,往往是自己人。 麻

在指责伊朗“被渗透成筛子”时,我们或许也意识到,致命的敌人,往往是自己人。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 国家安全早已不是电影里的谍战片段,而是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细节里的现实考验。仅是2024年,全球多个国家都发生过重大泄密事件,并且涉及多个产业,这不得不让人提高警惕。 网络空间的较量更加隐蔽,国家网信办2025年3月通报显示,仅第一季度就查处境外虚假信息账号3.2万个。这些账号惯用的手法是先发布生活类内容积累粉丝,再趁热点事件传播谣言。 他们最擅长的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、极端化,医保改革被歪曲成“抛弃老人”,房价调控被渲染为“经济崩盘”,个别执法瑕疵被放大成“系统性问题”。 粮食安全领域的隐患同样值得警惕,之前就有粮库保管员因篡改粮食检测数据被刑事拘留。虽然此案被及时发现未造成实际损失,但暴露出基层关键岗位的防范漏洞。 威胁国家安全的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间谍,更多是利用职务便利、贪图小利的内部人员。他们可能是掌握用户数据的程序员,可能是了解基础设施的技术工人,也可能是接触敏感信息的普通职员。 防范这些威胁并非遥不可及,公安部统计显示,全国12339举报平台接到的有效线索中,超过60%来自普通群众。北京市网安部门破获的网络水军案,关键线索就来自网民举报。 识别虚假信息有几个简单方法,看到“内部消息”“独家爆料”先别急着转发,可以通过国务院客户端、人民网等官方平台核实。遇到煽动对立情绪的内容,查看发布账号的注册时间和历史发言往往能发现端倪。 日常工作中的警觉同样重要,收到陌生邮件索要内部资料,接到自称“上级部门”的电话要求提供敏感数据,或者有人以高额报酬诱惑你“帮个小忙”,这些都是典型的策反手段。 企业和单位也在加强防范,许多公司已经建立数据分级管理制度,对接触敏感信息的岗位进行背景审查和定期培训。一些地方还推出了“企业安全官”制度,专门负责内部安全隐患排查。 技术手段的升级让防范更加精准,通过大数据分析,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数据流动和可疑账号活动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虚假信息的识别效率大幅提升。 但技术防范终究代替不了人的警觉,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多一份责任心,在网络空间多一些理性判断,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多一点定力,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汇聚起来就是国家安全的坚固防线。 国家安全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具体到每一次信息核实,每一个举报电话,每一次拒绝诱惑的选择。当14亿人都成为国家安全的守护者,那些企图破坏稳定的势力就失去了可乘之机。 维护国家安全需要专业部门的努力,更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。从出租车司机到快递小哥,从社区大妈到写字楼白领,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为国家安全贡献力量。这不是负担,而是作为公民的基本责任和荣誉。 信息来源: 《人民日报》:北京警方破获网络水军团伙案